还记得1月份因照片走红的“冰花男孩”王福满吗?近日,小福满的父亲出来澄清,否认孩子“失学”这一相关言论。
照片上身处教室中的小男孩,眉毛和头发沾满雪霜,这便是“冰花男孩”名字的由来。读小学三年级的王福满是云南鲁甸的一名留守儿童。
4.5公里,越过大山,从家中到学校,缩短与知识的距离。
零下9度,抵住严寒,从室外到室内,坚定参加考试的意志。
满是冻疮的双手下,是一份99分的试卷……
这是宋濂笔下“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,足肤皲裂而不知”的真实写照。
“冰花男孩”是幸运的,成功引起社会关注,但这不过是冰山一角,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“冰花男孩”正等待偶然的眷顾,从而的得到社会救援。难道他们只能依赖于新闻的偶遇吗
贫穷,跨越的不仅仅是经济匮乏和阶级的鸿沟,归根究底,是教育的不均衡发展,资源的差异性配置。城乡差距不断缩小,教育问题却层出不穷。城市的孩子拥有丰富的资源宝库,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。但在一些偏远山区,孩子求学道阻且长,尤其是留守儿童,他们不仅要学知识,还要学会如何独立生活。
教育前行,社会才能发展。两会期间,教育界代表针对留守儿童发表建议。
知识改变命运,但教育的背后,是阶层、家庭的较量。亲情的缺失带来的不仅是情感和心灵上的缺失,随之而来的是义务教育的空白。留守儿童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,我们所看到的不是父母的呵护,而是一双双兄妹、姐弟间的照料相依。对亲情的守望,是每个留守儿童内心到深处的裂口,甚至是无法修补的。
除此之外,外界“冰花式”励志镜头,也可能对偏远山区的孩子造成伤害。湖南卫视《变形记》以城乡主人公互换为主题,每一期大山里的孩子的生活经历令人动容。但大众的关注点往往在城市的叛逆少年少女,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少之又少。部分媒体甚至蹭热度,对节目中的主人公添油加醋,大肆宣扬。参加节目的乡村的孩子难以改变命运的束缚,亦陷入舆论的漩涡。以爱为名仿佛让这份“爱”变了质。
汇集爱的目光没错,可我们所看到的是镜头下的孩子,只关注是远远不够的。关爱也不应仅仅是衣食等物质援助,更多的是对孩子精神的呵护,知识的塑造。
何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,他曾在美国哈佛毕业典礼这样讲道:“成长的经历提醒我,作为一名科学家,积极地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急需知识的人是多么重要。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,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家乡。”
“孩子啊,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当你翻越大山,到达知识的高峰,世界的精彩尽在眼前。”
我们所能做的,是让爱回归,用肉眼关注留守儿童,用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,走进大山,为他们打造通往知识大山的阶梯。